当前位置:首页

首页>>新闻系统>>他山之石>>正文

陕西师范大学对导师制实施的思考

作者:日期:2014-03-18点击数:

三、实行导师制应思考的问题

()学校实行并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必要措施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实际上牵涉到高等教育诸多重要的方面:比如要改变教育的观念,要改革一系列的管理制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大力推进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支撑系统的建设等。

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高校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调动每一位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使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观念与模式为每一位教师所理解、接受,并认识到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并能结合自己的具体工作,自觉强化“素质”意识,不断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体系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为了保证导师制的落实,可以定期举办经验交流会,由教师和学生共同交流导师制的收获和体会,共同研究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要正确处理导师与政治辅导员的关系。实行导师制,导师应承担哪些工作,导师与辅导员关系如何处理,是并存还是取其一,一位导师指导多少学生合适,这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不应将教书和育人割裂开来。导师工作应同辅导员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导师主要侧重负责学生的学习指导工作,辅导员主要侧重学生的活动和思想工作。辅导员管理学生,多是集体指导,工作量相对较少。学分制下的导师工作,以个别指导为主,但本科生的导师不可能像研究生导师那样一个导师指导一个或几个学生,指导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本科生导师指导的内容应该更宽泛一些。

要正确处理导师与教师的关系。“导师”与“教师”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有很大的不同。“导师”应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具有知识的复合性、专业的复合性和思维的复合性;而一般“教师”的知识、专业比较单一。另外,“导师”要在教育和教学中对学生全面负责:既教书,又育人;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因材施教;既重学生的共性,又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要严格把好导师的资格关、素质关。导师一定是教师,但教师不一定能当好导师。

()学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困境

1.低师生比的困境。实行导师制要求有较高的师生比,这样才利于导师和学生充分交流,师生间更易建立起亲切、平等、自由的关系,从而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引导,学生也才有机会更深刻地了解各专业,做出合适选择。在美国常春藤盟校中,斯坦福师生比是13,普林斯顿师生比为16,布朗大学和达特茅斯学院均为19。这些久负盛名的高校都视质量为生命,严格控制学生规模,使师生比保持在理想状态。而目前我国高校的师生比平均约为117,实际上,某些学校某些热门专业师生比更高。据报道, 2004年广东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师生比为129·35,加上成教学生,师生比则高达143·92。在高水平教师资源极其拮据的情况下,如何设计出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本科生导师制,保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导师切实的帮助,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2.导师资源稀缺的困境。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做导师,导师既然要跟学生直面接触,没有一定的学术水平、责任感和爱心,是不能真正胜任的。做人和治学往往是相融的,出色的导师,能在学术交流的同时又不动声色地将生活哲理传达给学生,也能通过日常生活将治学精神对学生潜移默化。在师生比本来就低的情况下,又不是所有的老师都可以作导师,有效的导师资源稀缺可以想象。

3.学生导师自身意识不足的困境。导师制是一种双向的互动过程。牛津的一位教授曾经说,“最好的学生就是能教给我一些东西的学生”。中国“教学相长”的说法也由来已久,然而现实中,由于师道尊严的传统,我们的学生更习惯洗耳恭听,老师更习惯于谆谆教诲。这种情形也是造成一部分导师对学生热情不高的原因之一。作为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尝试,本科生导师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还存在着一些有待进一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比如:在师生双向选择中,个别导师与学生难以结成理想的导学对子;工作开展的不平衡性,特别是个别导师教学工作量较大,对导师工作的力量投入还不充分;导师的工作效果难以作出一致性评判等,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研究解决。我们相信,随着高校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本科生导师制也一定会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 << < 1 2 > >> >>|
学校主页 | 新闻中心 | 长大在线信息传媒 | 联系我们 | 长大导航网
版权所有:长江大学学生事务处 技术支持:长大在线信息传媒